|
|
|
造口缺血坏死的临床案例-k8凯发造口缺血坏死的临床案例 文章来源:《造口护理学》 责任编辑:医学小编 【一般资料】 患者,男,68岁,因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,排便时肛门疼痛,且排便次数增加,粪便变细,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。结果示:降结肠癌、直肠癌、降结肠息肉,于4月20日以“直肠癌”收入院治疗。5月6日,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miles 左半结肠切除 乙状结肠切除,横结肠单腔造口术。术后第2天,肠造口黏膜颜色发生改变。造口治疗师跟踪处理。 【护理评估】 1. 肠造口评估:肠造口位于左上腹部,粘贴一件式透明造口袋,肠造口无排泄。肠造口周围围绕碘仿纱。肠造口3~7点黏膜边缘位置黑色。肠造口周围皮肤见瘀斑,以9~3点较为明显(图9-19)。 2. 心理评估:患者及家属很担心肠造口需重新手术。 【诊断】 横结肠单腔造口局部黏膜缺血坏死。 【护理措施】 1.去除可能影响肠造口血供的因素:拆除碘仿纱。 2.密切观察:粘贴透明的非按压式两件式开口袋,与病房管床护士做好交班,提醒每班护士注意观察肠造口黏膜的变化,并做好记录和交班。 3.逐渐清除坏死松脱组织:5月16日,患者术后第10天,肠造口为椭圆形,造口被75%黄色腐肉组织覆盖(图9-20),予生理盐水清洗后使用剪刀逐渐清除松脱的黄色腐肉。清创后见3 ~9点位置出现皮肤黏膜分离,分离宽度为0.2 ~o.3cm;棉签探查分离深度0.3~1.5cm(图9-21)。
4.促进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创面的愈合:分离创面使用藻酸盐敷料处理(图9-22),并予防漏膏覆盖敷料后佩戴凸面造口袋 造口腰带,以防粪便污染创面。一周后创面见红色肉芽组织(图9-23),并逐渐愈合。
5. 心理护理: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肠造口缺血仅仅是局部,不需二次手术,以减轻对再次手术的恐惧;及时告知患者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创面好转的消息,以鼓励其康复的信心。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肠造口的护理方法。 【护理体会】 肠造口缺血是手术后72小时内最常发生的并发症,因此,术后护士及造口治疗师,尤其管床护士应密切观察肠造口黏膜的颜色变化。一旦发生缺血坏死,应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,以免症状加重。坏死组织清除后形成分离创面,按皮肤黏膜分离并发症护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处理。 |